人工湿地是1970年代一种新的污水处理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过滤,吸附,共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利用底物,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去除,同时通过养分和水的循环实现水的净化。近年来,人工湿地因其投资成本低,建设和运营成本低,处理过程中能耗低,处理效果稳定以及景观效果好而被用于改善景观水体的水质。此外,人工湿地还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净化和保护与供应,气候调节,野生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科学研究。

人工湿地中的氮通过微生物的氨化,硝化和反硝化,植物的吸收,底物的吸附,过滤和沉淀而被除去。其中,氨化,硝化和反硝化是去除氮的主要方法。基本条件是在湿地和适当的湿地土壤环境条件下有大量的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氨氮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在合成植物蛋白和有机氮后,通过植物收获将其从湿地系统中去除。湿地植物根毛的氧气运输和转移特性使根系连续呈现需氧,缺氧和厌氧条件,相当于许多串联或并联处理单元,因此可以在湿地系统中进行硝化和反硝化。

具体来说,人工湿地通过水生植物、基质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来完成对磷的去除。研究证明,人工湿地中基质对磷的去除是最主要途径,包括物理去除和化学沉淀去除两大过程。

无机磷也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废水中无机磷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组成卵磷脂、核酸及ATP等,然后通过植物的收割而移去。微生物对磷的去除包括对磷的正常同化和过量积累。由于人工湿地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光反应、暗反应交替进行,根毛输氧也交替出现,以及系统内部不同区域对氧消耗量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系统中好氧和厌氧情况交替出现,使磷的过量释放和过量积累得以顺利完成。

近年来,水处理专家致力于研究影响人工湿地组成的各种因素,从而部分提高人工湿地去除氮和磷的有效性,并尝试结合不同类型的湿地来优化人工湿地的作用。作为一个整体。然而,作为人工构建的生态系统,人工湿地存在其缺点,需要不断改进和发展脱氮除磷技术。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加强对有效去除氮,磷底物的研究。根据污水中氮,磷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几种基质的组合或复合基质的发展;加强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机理的研究,使人工湿地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解决生活污水中氮,磷高的问题。通过实验筛选出有利于脱氮除磷的微生物,并根据污水中氮磷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结合微生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