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着用水量的递增,城镇污水排放问题也越来越紧迫。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的农村生活污水问题及由此产生的公共卫生安生问题也逐渐突出。面临着污水排放量的连年增长,我们的城镇及农村污水处理能力略显不足.很多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人湖泊河流或地下,造成湖泊及水源地水质下降;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土质受到污染。农产品受到污染,引发各类疾病等各种问题。虽然有些地区自建了污水处理系统,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水体受到严重污染,自净能力急剧下降。通过不断的摸索,人们发现了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水处理新途径——人工湿地技术。

大量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在环境生态效益和节省费用方面具有优越性。在中国,随着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对污染物从源头减量排放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工湿地技术已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作为三级处理构筑物对传统二级处理工艺处理过的低浓度尾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得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减少。

根据水流型的不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可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型人工湿地。 表面流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类似,污水从湿地表面漫流而过, 这类人工湿地结构较简单, 工程造价较低,但占地面积较大、污水去除能力有限,且由于污水在填料表面漫流,易滋生蚊蝇,易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潜流型人工湿地中,污水从湿地一端进入填料床后通过水平潜流或垂直潜流的方式在填料缝隙之间渗流,可充分利用填料表面、丰富的植物根系及植物根系上生物膜等的吸附和截留作用,达到较高的氮、磷去除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水流在湿地表面以下流动,处理效果受气候波动影响小,较干燥的生境可供中生植物的生长,卫生条件较好。近年来,依据不同污水处理目的,研发出了复合型人工湿地,即将一个或多个表面流人工湿地与一个或多个潜流型人工湿地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连接起来运行,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发生,达到更好的氮去除效果。

人工湿地系统不仅可用于污水处理,还能兼具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等生态服务功能,是一种污水处理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 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如在处理高浓度污水时,需要建造相应负荷流量的更大面积的人工湿地,这在我国土地资源非常缺乏的情况下应做充分权衡。此外,湿地植物在我国北方的抗冻性问题、基质的淤堵问题、植物的再资源化利用问题等也尚需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